【專欄文章】康健《李伯璋專欄|健康存摺有這隱藏版功能!醫師教你正確使用,了解自身健康》

不健康餘命與慢性病照顧品質之間有著絕對關係,如何加強及改良家醫制度,讓所有慢性疾病患者,獲得更好的藥物及醫療照護,是醫界及政府努力改革的目標。

然而,健康的照護不僅是醫療體系的責任,如今更強調「個人責任」(Personal Responsibility)在自我健康照顧(self-care)上的意涵,其核心精神在於,個人對自身健康的維護與促進,應負起主動而持續的責任。

健康存摺存有個人檢驗檢查資料

要有自我健康照顧的概念,需先有自己的檢驗檢查資料做參考。因為體認到這樣的需求,我在健保署任職時,即推動「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這是政府部門發展所有的App服務裡,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

在健康存摺中,有每個人近3年的西醫門診、中醫門診、牙醫門診、用藥、檢驗檢查、醫療影像資料,以及自2016年起的住院及手術資料,並可將資料列印出來或存放至手機或平板,就醫時提供醫師參考,讓醫師有效掌握個人跨醫療院所的就醫狀況,進而做出正確的處置,避免重複用藥,也能對症下藥,提升醫療安全與效益。

健康存摺同時具有貼心叮嚀功能,提醒您安排下次洗牙、成人預防保健、慢連箋領藥與回診時間、重大傷病證明換發、孕婦產檢及兒童預防保健等,並可使用App設定推播提醒;疾病評估功能可依據現有的檢驗項目結果,計算出肝癌風險預測值及末期腎病評估值。

父母也可管理自己爸媽或孩子存摺

若是已被醫療院所收案的糖尿病及初期慢性腎病個案,可查看自身各項定期追蹤數值。家中有小朋友或長輩的使用者,則可透過眷屬管理功能,在完成嚴謹的授權設定後,切換至家人的健康存摺,除了方便協助家人了解自身的健康情況,亦可連結至健保署的官網,查看過去就醫院所的資訊,如院所地址、開診時間、服務項目等。

至於健康存摺要如何申請?當初設計健康存摺時,健保署便運用了申辦行動電話時所需的特性,包括隱密性和便利性。由於一般民眾在申辦行動電話時,皆需要出示雙證件(身分證是必要的,健保卡則是第2證件的首選),且須由電信業者服務人員確認證件與本人的一致性,才可成功申辦。

因此只要是「本人」申辦的月租型門號,加上準備「健保卡」左下角的卡號,依照「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健康存摺App」的裝置認證的畫面說明,依序填寫3項資料:健保卡卡號後4碼、手機門號、身分證號/居留證號,依照使用步驟自行設定1組密碼,就可以輕鬆完成行動裝置認證程序。

對於使用「企業門號」的民眾,也就是由就職公司直接支付行動電話的電信費用,除了前述3項資料:健保卡卡號後4碼、手機門號、身分證號,還要準備2項資料:「戶口名簿」上的戶號、健保投保單位的統一編號,依照使用步驟自行設定1組密碼,就可以完成網路實名制認證,開始使用App的各項服務(註)。

隱藏版功能:顯示當年檢查暴露輻射劑量

健康存摺除申請容易、使用資料多元,還有外界所不知道的隱藏版功能。或許是受到癌症已連續穩居國人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國人聞癌色變之下,為了早點發現癌症,很多人每年做全身健康檢查,包含電腦斷層(CT)掃描也做好做滿。

然而,過度影像檢查不見得能更早發現癌症,反而增加輻射暴露,長期下來可能誘發DNA損傷,增加罹癌風險。之前的研究已經顯示,放射線技術人員得癌症的風險較高,所以他們的防患措施也一直在改進。

因為人體只要接受到輻射,都有引發癌症和不良遺傳的機率存在,依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報告,暴露於1,000毫西弗的輻射,致命的風險率為5%,每人每年總輻射暴露劑量超過100毫西弗,易成為癌症的高危險群。

考量國人對健康風險的警覺性不足,2021年底在原能會的協助下,健保署即在健康存摺顯示民眾接受不同檢查暴露輻射的劑量。就是因為即使放射線科醫師強調劑量很低,對健康沒有影響,但多做不必要的輻射檢查,確實可能導致罹癌風險增高,只要多加註,民眾透過健康存摺即可了解自己每年所承受的輻射劑量。

畢竟放射性檢查的目的在於提供醫療影像資訊,對病人的醫療效益大於輻射暴露風險,且為疾病診斷所必要。雖然醫師會基於醫療專業判斷安排放射線檢查,但民眾自身若能有意識,避免過多或不必要的影像檢查,不但節省健保資源,也降低戕害自身健康的可能性。

一旦對檢查安排有疑慮,即可與醫師溝通釐清,以更安心與放心接受放射線檢查,如此也才符合對自我健康照護的個人責任。

原文出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