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臺北醫學大學舉辦「超高齡社會中的骨質疏鬆症預防與治療整合探討」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共商骨質疏鬆防治之研究成果與未來趨勢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於2024年10月29日(二)舉辦「超高齡社會中的骨質疏鬆症預防與治療整合探討」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旨在從政策、醫療、藥物以及照護策略等多面向探討如何有效預防、診斷和治療骨質疏鬆症,並藉此提升大眾對骨質疏鬆症的防治意識,為國民的健康水平奠定堅實基礎。此次會議,多位學者及專家應邀與會,包括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部主任吳孟晃、臺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廖峻德、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市場准入經理鄭凱文等。
圖片由左到右
臺北醫學大學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崇僖 副主任、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市場准入 鄭凱文 經理、臺北醫學大學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伯璋 主任、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陳崇桓 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 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 廖峻德 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 吳孟晃 部主任
李伯璋主任倡導強化骨鬆篩檢與健保給付,提升高風險患者治療覆蓋率以減少骨折率與醫療負擔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伯璋於會議致詞時強調,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將推動骨質疏鬆症病例數急劇上升。根據統計,台灣的髖骨骨折發生率位居亞洲首位,且每年約45%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會經歷骨折。他指出,骨折不僅導致疼痛、住院和長期臥床,還嚴重削弱患者的行動能力與生活品質,並隨之增加失能與死亡風險。
因此,推動骨密度檢測與早期診斷及治療對高齡患者的健康維護至關重要。面對日益增加的需求,他建議持續檢視並優化健保給付政策,以確保資源的有效運用。將未來政策重點放在加速擴增健保給付範圍,以鼓勵更多高風險患者接受治療,從而降低骨折率並減輕醫療負擔。此外,他呼籲,唯有醫界與政府攜手合作,加強篩檢與衛教推廣,並落實「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降低骨折風險,促進個人化治療,提升高齡者的健康福祉,並確保患者享有更高品質的晚年生活。
陳崇桓理事長闡述2023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共識,強調骨質疏鬆症之預防與精準治療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陳崇桓於本次會議中指出,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骨質疏鬆症所引發的骨折問題正對醫療體系及患者生活品質產生深遠影響,已成為重大公共衛生挑戰。為此,學會聯合多位學者與臨床專家,於2023年正式發布《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共識及指引》。此指引融合了最新科學證據與臨床經驗,旨在改善診療流程、提升早期篩檢率,並加強整合性照護體系,以降低骨折發生率及其帶來的社會負擔。
陳理事長表示,台灣髖骨骨折的年發生率自1999年以來顯著增加,反映出高齡人口的上升及風險因子的累積。骨質疏鬆症的診治核心在於早期發現時能即時介入,指引建議65歲以上女性和70歲以上男性應定期接受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並針對骨折史、低BMI值或長期服用類固醇等高風險個體進行風險評估。為進一步協助民眾了解風險,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提供了新版台灣線上一分鐘問卷,網址為:https://riskcheck.osteoporosis.foundation/zh_tw
此外,指引中還介紹了理學檢查與自我評估方法,例如身高變化、牆-枕距(WOD)及肋骨-骨盆距(RPD),這些簡便的指標能協助識別高風險族群。針對自我評估,指引推薦「台灣停經後女性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OSTAi)和「台灣男性骨質疏鬆症自我評量表」(MOSTAi),讓50歲以上族群自我評估並及早發現篩檢需求。
在治療策略方面,指引強調藥物與非藥物介入並重。藥物治療包括雙磷酸鹽、RANKL單株抗體(如Denosumab)、副甲狀腺素類製劑等。指引建議治療持續性和藥物轉換策略,以避免中斷治療造成的骨量流失。非藥物方面,建議增加鈣與維生素D的攝取、進行規律的阻力及平衡訓練,並改善環境以降低跌倒風險。針對骨折患者,指引推薦引入骨折聯合照護模式(Fracture Liaison Service, FLS),藉由個案管理提供個人化治療及追蹤,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並預防再度骨折。
陳理事長表示,這份共識對於臨床診療及政策制定具指標意義,面對高齡社會的挑戰,防治骨質疏鬆症不僅關乎個人健康,也影響醫療資源運用。未來,學會將持續觀察指引的成效,並依據最新研究成果進行更新,以期改善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減少骨折帶來的失能與死亡率。
吳孟晃部主任說明骨質疏鬆患者的手術風險及臨床改善策略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部主任吳孟晃醫師於會議中說明了骨質疏鬆患者在手術中面臨的風險及其改善策略,並分享了研究成果。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骨質疏鬆的發病率顯著上升,特別是在50歲以上族群中,男性罹患率達23.9%,女性更高達38.3%,80歲以上女性罹患率更高達77.1%。這種情況為骨科手術帶來極大挑戰,骨質疏鬆患者因骨密度低、骨骼強度不足,導致固定裝置的穩定性下降,尤其在脊椎手術及關節置換術中風險更大,可能出現螺釘鬆動、植入物下沉以及脊椎融合延遲等問題,影響患者康復進程,並可能增加重複手術的需求。
吳醫師強調,骨骼強度對於預防骨折至關重要。骨質疏鬆患者容易面臨急性疼痛、手術失敗率高、住院及康復期長等風險,特別是高骨鬆性骨折患者的生活品質下降,死亡率也隨之上升。因此,透過有效的骨質疏鬆管理措施,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手術效果,並減少醫療系統的負擔。
除了手術輔助措施外,提升骨密度對於術後康復也至關重要。研究顯示,骨密度較高的患者手術後螺釘固定效果更好,不僅提高手術成功率,還能顯著減少重複手術的風險。術前藥物治療建議持續兩個月,術後則延續八個月,以確保骨密度穩定並維持長期術後效果。這些策略不僅為臨床醫療提供具體的參考依據,也有助於改善骨質疏鬆患者的手術成效,減少住院需求及併發症。
吳醫師指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的最新報告顯示,骨質疏鬆已成為高齡患者骨科手術的主要挑戰。隨著近年骨質疏鬆相關骨折不斷增加,特別是髖部與脊椎骨折,中心團隊透過全面的評估及治療方案,包括DXA檢測與FRAX風險評估,並提供長期追蹤,以提升術後康復與生活品質。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需求並提升骨質疏鬆患者手術成效,未來團隊將聚焦於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的治療策略開發,包括骨折後骨質疏鬆症護理服務(FLS),以及智慧醫療技術應用與個人化治療方案的創新發展。透過遠距監控技術,醫療團隊將即時追蹤患者術後骨密度變化,及早發現異常並進行干預。此外,研究將進一步探索蛋白質補充、運動療法和營養方案的最佳組合,制定適合骨質疏鬆患者的個人化復健計畫。這些創新策略不僅能減少骨質疏鬆相關併發症和住院率,還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品質,同時促進中心在骨科醫療領域的全面發展。
廖俊德教授揭示高齡者骨質疏鬆與肌少症之關聯性及創新照護方案
臺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廖峻德於近期會議中深入探討高齡者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的密切關聯,並提出具體的臨床照護策略,以應對超高齡化社會中的骨骼健康挑戰。他指出,根據涵蓋56項臨床試驗及約80萬名高齡者的統合分析結果,肌少症患者罹患骨質疏鬆的風險為一般人的3.06倍(95% CI: 2.30-4.08),而骨質疏鬆患者罹患肌少症的風險則為2.63倍(95% CI: 1.98-3.49)。此研究顯示「骨肌減少症候群」(Osteosarcopenia)在臨床實務中應受到高度重視。
廖教授進一步透過網絡統合分析,針對52項臨床試驗中的4,255位患者數據,驗證了低強度阻力訓練結合輔助器材的運動方案在高齡者中的有效性,特別是對膝關節炎患者的適用性。他指出,適合高齡者的運動計劃應以中低強度的阻力訓練為主,降低運動傷害風險,達成最佳的肌肉增長效果。
在營養補充方面,廖教授強調,運動訓練搭配高劑量蛋白質補充對於高齡者的肌肉質量提升具有關鍵作用。研究指出,高齡者每日需攝取約40克蛋白質以達到最佳的肌肉合成效果,是年輕人需求量的兩倍。乳清蛋白因富含白氨酸(Leucine),在提升肌肉質量方面尤為優越。運動後一小時內補充蛋白質也有助於肌肉的重建。
此外,廖教授建議,未來臨床實踐應加強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的早期診斷,並設計個人化的運動處方與營養策略。他認為,目前仍有許多值得探索的領域,如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如大豆蛋白)補充效果的比較、不同運動型態(等長、等張、等速)的最佳組合,以及有氧運動與綜合性運動方案的整合效益。
廖教授最後表示,這些研究結果為臨床照護提供了有力依據,未來希望透過綜合性照護策略,提升高齡者的整體健康與生活質量,進而減少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的併發風險。
鄭凱文經理揭示美時化學製藥針對骨質疏鬆症之藥物研發方向與防治藍圖
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市場准入經理鄭凱文於演講中,深入闡述公司在骨質疏鬆症治療上的最新進展及臨床應用策略。鄭經理指出,骨質疏鬆症藥物治療主要分為「促進骨生成」及「抑制骨質流失」兩大類。促進骨生成的藥物包括副甲狀腺素(PTH)和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抑制劑,而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與RANKL抑制劑則屬於抑制骨質流失的藥物類型。目前,美時已有多項促進骨生成與抑制骨質流失藥物在台灣取得核准,並納入健保給付,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選擇。
鄭經理進一步分析市面上骨質疏鬆藥品的療效和安全性,強調現有藥物的穩定性及安全性良好,並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與新發脊椎骨折風險,突顯了骨質疏鬆症早期治療的重要性。他指出,提升民眾對骨質疏鬆症的認知與防治意識,是確保治療成效的關鍵。
為推動骨質疏鬆症的全面防治,美時化學製藥啟動了一系列創新服務計畫,涵蓋病患教育、醫病合作及檢測服務。具體措施包括:
- 衛教動畫宣導:於全台235家醫療院所播放骨質疏鬆防治動畫,提升自我篩檢意識。
- 與更年期醫學會合作:在3月8日「國際婦女節」、5月「母親節」及10月18日「世界更年期關懷日」舉辦系列講座,深化預防教育,預計2024年將舉辦20場活動。
- 「骨力強®」骨鬆關懷計畫:透過自動提醒系統協助患者按時接受每年一次的靜脈注射治療,降低治療中斷導致的骨折風險。
- 骨密度檢測巡迴車:搭載DXA儀器的巡迴車深入各地,提供無痛且準確的骨密度檢測服務,協助民眾及早發現骨質疏鬆問題。
鄭經理強調,未來美時製藥將持續投入骨質疏鬆症的創新服務與研發,通過產學合作及醫病共享決策,致力於提升台灣民眾的骨骼健康,並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圖片由左到右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陳崇桓 理事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 吳孟晃 部主任、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鄭凱文 經理、臺北醫學大學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伯璋 主任、臺北醫學大學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崇僖 副主任、臺北醫學大學 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 廖峻德 助理教授
相關新聞報導
2024/10/30 望春風電子報 骨質疏鬆防治之研究成果與未來趨勢 「超高齡社會中的骨質疏鬆症預防與治療整合探討」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