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自由廣場》健保改革要面對人性—談部分負擔與使用者付費

2025/10/31
◎ 北醫大公衛學院講座教授 李伯璋
談到全民健保的永續問題,老實說錢越多當然越好辦事,問題是錢從哪裡來?健保財務管理就像是集團的CEO,必須務實面對現實。卅歲的健保,正面臨急重難罕醫師與護理人員的出走、保費收入不足、專業給付支出失衡、資源錯置的結構性挑戰。制度若要走得久,不能只靠加錢,而是要有「管理智慧」與「人性理解」。
目前健保每年收支逼近一兆元,但這筆龐大資金的分配效率卻越來越不能滿足醫療體系的需求,目前門診支出佔總額七成,住院僅三成。基層醫療資源不足,無法落實慢性病照顧;醫學中心卻被輕症病人擠爆。許多民眾習慣「直接去大醫院找名醫」,覺得「健保會付,做檢查不要錢,拿藥也便宜」,導致醫學中心醫護超載!
分級醫療的關鍵是信任,不是懲罰
每位病人都希望找最好的醫師看病,這是人性,民眾若對基層醫師沒有信任感,再多宣導也無法改變就醫行為。要讓分級醫療落實,首先要讓基層能夠「被信任」:診斷準確、服務周到、轉診順暢,讓民眾知道「小病在這裡處理就好,大病會被好好轉」。
當年健保署建置醫療資訊雲端分享的里程碑,讓病人在基層診所就可看到在醫學中心所做的影像、也整合各醫療體系的策略聯盟,前教育部長潘文忠與台南翰林出版社協助下,全民健保的分級醫療、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都納入國小五年級國文課本。我們都有很好規劃,重點是主管部門有沒善用這些條件做健保改革的宣導?
使用者付費與部分負擔的根本差異
事實上,兩者有明顯不同,健保法中的「部分負擔」是針對醫療層級,例如「未經轉診逕赴醫學中心」即須「加收費用」;而我們當年主張的「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重點在於使用行為的責任,特別是針對檢查與檢驗的部分負擔,民眾到大醫院最常說的話是「順便幫我多做幾項檢查」這種「做越多越安心」的心理,讓醫療資源被無限稀釋,促使病人選擇到大醫院就醫。若能讓病人了解每項檢查都有成本,並在部分負擔上反映「使用行為」而非「醫院層級」,才能抑制過度醫療,回復到基層醫療就醫。當年這政策獲得蘇貞昌院長的支持,且民調有八成支持度,我很感動蘇院長的擔當!無奈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已公告的政策,最後無疾而終,現在重推卅年前規劃的「原味部分負擔」,社會學者應該會有不同聲音出現?
健保的永續,不能靠法條
依法行政是改革的基礎,但制度的生命力來自人心。我相信健保的成功在於「懂人心的制度」。當使用者願意付出合理的費用、基層醫師能獲得尊重、醫學中心專注於重症照護,整個體系才能恢復平衡。健保不該只是「全民支付的醫療帳單」,而應是「全民共同守護的健康契約」。
原文出處: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730255?utm_medium=APP&utm_campaign=SHARE&utm_medium=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