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後報導】健康資料商業利用之法制趨勢論壇(下半場)

許明暉 副院長 台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

許副院長表達了對健康資料商業利用管理的立場,強調反對將健康資料商業利用納入IRB規定,同时感謝李崇僖副主任和陳院長的公益觀點。許副院長強調生物醫學研究需要充足的資料庫,呼籲大家更加關注“Health”的價值。

李崇僖 副主任 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副主任從健康人權觀點出發,建立我國健康資料利用的法制體系,強調了健康資料利用在維護人權和促進公共健康方面的關鍵作用。

李副主任首先提到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宣示,承認健康是一項基本人權,要求國家確保人們能夠獲得及時、可接受和負擔得起的醫療保健。這也包括要求國家採取措施以糾正任何歧視性的法律、做法或政策,以實現健康平等和非歧視。

他進一步闡述了健康人權的理念,指出健康人權的核心是平等而非自由,而全民健保是實踐健康人權的基石。他指出,健保的永續運營和效率運營是國家責任,而健康資料的運用對於醫療體系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李副主任提供了數據支持,指出台灣的醫保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相對較低,表明台灣在醫療支出方面仍有成長空間。尤其從2017年開始,台灣新藥的健保給付效率呈現下降趨勢,與其他國家相比,台灣只有約41%的新藥獲得健保給付,這一數字遠低於一些國家幾乎全面給付的情況。

李副主任強調,增加對國民醫療保健的投資不僅可以促進國民健康,還可以增加勞動力供應,貢獻財政收益,推動國家長期經濟發展。另方面,健康投資更是為了健康平等權與社會互助精神之實踐,此有賴於充分的實證研究作為基礎,因此資料法制尤其是關鍵。

李副主任提出了建立健康資料利用法制的倡議,包括針對收案式研究和回溯性資料提出相應的機制。他主張修改法律,以允許更多的健康資料研究利用,同時建立相應的保障措施,以平衡個人自主權和社會互助這兩種社會價值。強調了健康人權觀點在建立健康資料利用法制方面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實證數據和政策建議,以推動台灣在這一領域的進一步發展。這也有助於提升台灣的醫療體系效率,促進健康平等,並確保人權得到充分保障。

曾惠瑾 榮譽副所長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

曾副所長指出,科技與健康照護的融合正在台灣掀起一場革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儘管我不是法律專家,但我希望以商業的角度談論這個議題。

科幻故事一直激勵著我們對未來的無限想像,但現實中,許多科幻作品中的技術已變為現實。例如,能夠自動檢測人體疾病症狀的微型機器人,1966年的《神奇旅程》中就有了概念。2021年底,美敦立公司推出了「PillCam at HOME」,這是一種遠程居家膠囊內視鏡技術,可幫助腸胃科醫生進行診斷,無需入院或麻醉。

無需抽血、接觸或掃描即可診斷病灶的醫療設備也變成現實,靈感來自1969年的《星際迷航》。以色列的ContinUse Biometrics公司開發了感測器技術,可在數米之外監測心跳、血壓和呼吸等生理數據,並計劃擴展到20種數值檢測。台灣也不甘示弱,涌現出相似的產品:

1.鉅怡智慧(FaceHeart Inc.):這家公司通過AI影像識別實現了非接觸式生理信號測量,並已獲得美國FDA的認證。

2.群曜醫電:他們開發了一種磁控膠囊型內視鏡,用於上消化道系統的檢查。

這些創新技術獲得FDA認證,科幻已變成科技,改變著台灣人的生活。AI在影像處理、大數據分析和疾病檢測等領域崭露頭角,台灣也成為全球健康科技的參與者。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 秘書長 侯宜秀

侯秘書長談到了人工智慧(AI)訓練的重要性以及AI技術的快速發展。

侯秘書長指出,人工智慧訓練對於應對AI技術的崛起至關重要,她提到台灣人工智慧學校過去已經訓練了超過1萬名學員,其中約有15%是醫生。她進一步強調,了解AI的基礎是非常必要的,因為AI的應用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包括軟體和硬體設計。

侯秘書長進一步指出,生成式AI技術的出現帶來了訓練的新挑戰。生成式AI可以通過不斷產生新數據並不斷訓練模型,這使得AI的學習需求變得更加迫切。她指出,去年開始,學校觀察到對AI學習的需求急劇增加,吸引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學生,擁有不同的背景和職業。

侯秘書長表示,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致力於滿足不斷增長的AI學習需求,為學生提供最新的培訓和資源,以應對AI技術的快速發展。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基金會也宣佈了一系列新的AI培訓計劃,以應對不斷變化的AI領域。

李奕旻 處長 台灣諾華醫藥學術部

李處長探討醫藥領域中真實世界數據的應用困境。他強調在藥物研發中,Feasibility(可行性)至關重要,但傳統方法中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進行醫療院所的選擇和病人數量的估算,這些估算通常不夠準確。

李處長提出建立醫院資料串聯平台,透過資訊共享,提供更確切的評估和節省時間和人力。這樣的平台可以有效串聯健康資料,為藥廠提供重要的支持。他希望未來能整合健康資料,更有效地應對藥物研發需求。

此外,他指出藥物研發通常關注未解決的醫療需求,例如台灣的癌症登錄可以提供有價值的資源,幫助確定藥物研發的可行性和潛在好處。

對於跨國藥廠如諾華,李處長提到已採用私人保險資料庫等平台,但台灣資料往往不在這些平台中,因此需要進行亞洲試驗或依賴健保資料庫等,但使用這些資料仍需經過學術機構的協助,增加了時間成本。從法規角度,需要投入更多成本以符合台灣法規,並驗證國外臨床試驗資料在台灣的適用性,以上因素導致跨國藥廠可能不將台灣視為首要考慮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