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
少子高齡時代護理人力綢繆芻議
少子高齡時代護理人力綢繆芻議
【2022/12/08】
本中心陳再晉主任於會議開場指出,護理人員法第55條之3修正時,所有醫事人員法皆同步做了相同的修正。主要是回應我國202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對於服務貿易自由化之承諾;其中之一即是允許醫事人員跨境移動就業,但應遵循國民待遇原則。此一修正為他國醫事人員來台服務開了一扇門,反之,其他國家也可能吸引我國的醫事人力。如何在全球化時代,國際人流勢不可檔之際,留住包括護理人員在內,於國內養成之醫事人才,以及我國有無吸引他國醫事人員的足夠條件,且於面對特定醫事人員嚴峻缺乏,不得不引進國外人力之前,需要哪些配套措施。此一面向之議題,也可納入今天討論之考量。
本校護理學院周桂如院長以實證觀點,分享有關護理人員之最新統計指出,全球護理人員共約2790萬,COVID-19疫情後,世界衛生組織宣示,全世界護理人員應在2030年前,再增加1300萬,即平均一年需增加約8%的護理人員。我國之護理執業率約60%,離職率約7%,且現有護理人力密度低於OECD國家的均值;據此,我國現行護理養成教育之總量管制數,無法滿足國內需求。近年來,在總量管制政策不變下,開放學士後護理學系,期較快速滿足人力需求及提升執業率。另,我國整體護理人員之臨床服務場域,66%在醫院、14%在診所、8.6%在長照,我們希望醫療照護逐漸從醫院端轉移到社區端,但醫院端本身人力就已不夠,該如何提升我國護理總體量能值得深思。此外,今年受COVID-19影響,護理人員考照率降低,未來有無可能開放外國人來台考試,也相當需要討論。本中心陳再晉主任也回應,護理學系招生數,固有所管制,但即使不管制,有無足夠的人願意來學護理,及縱使考照通過,有多少比率願意投入本業,以至從事本業後,願意留任多久,關關都是挑戰。期待大家今天可以從一些關鍵數據,或資訊科技創新照護模式,或輔佐人力如何導入等面向。一起思考討論。
台灣護理產業工會廖士婷理事,分享在臨床工作四年後離職當研究生之心路歷程,強調護理師薪水與承擔責任不成正比,社區相關工作之薪水相當低,職場環境人力比也不甚理想。廖理事也指出,希望未來可以著眼於提升護理師整體資源、職權、待遇,及建立好的體制,使護理人力得以從醫院端轉往社區端。
萬芳醫院護理部楊素月副主任指出,台灣的專科護理師,基本上是依附在醫師下執行業務,而非從事護理工作。目前量能已經如此有限,且年輕一輩的護理同仁都期望朝不同領域發展,會想去做專科護理師、個案管理師等,相對的更擠壓到臨床護理人力的供給。楊副主任建議應適時反思,護理的各個生態領域,該如何相輔相成,共同提升照護品質。
台灣護理產業工會廖士婷理事表示,衛福部照護司正在推動護理佐理員之試辦計畫,並強調我國臨床護理業務之分級朝美國的模式演變,只是目前臨床護理各階層之差別僅限於工作負擔的多寡,績效酬勞增加之幅度相當有;且N1至N4明明具備更多專業能力,卻無法執行更多業務,也沒有更多職權力是不合理的。陳再晉主任則回應,整合照護計畫的特殊總額,後來只匡列3億,十分可惜,但還是要鼓勵醫院加入此試辦計畫,只是如何避免陷入與長照服務部門競爭人力的困境,而能順勢開發更多人力資源,是值得省思努力的。
台灣護理學會魏芳君理事指出,護理學會從今年開始到17所高教體系的院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分享護理專業的傳承與國際聯結,期望有更多護理學生畢業後願意投入護理職場,提升整體形象、地位、影響力,讓護理專業可持續躍動。
本校護理學院周桂如院長則分享,其實很多護理人員在臨床的無力感在於有無被尊重,以及自己能做些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很希望護理人員法第24條進一步修正的原因,多年來護理人員的法定業務,還是侷限於四個籠統、模糊的範疇,也就是:一、健康問題的護理評估;二、預防保健的護理措施;三、護理指導與執行;四、醫療輔助行為。反觀其他醫事人員法,除了醫師法之外,全部都是正向明確表列,強烈倡議護理人員法也須朝正向表列之方式修正,否則護理人員的執業項目,將會被其他越來越專精的專業漸漸地區隔出來。因此,未來該如何把這四大項的業務範疇,更精進的正向表列,讓護理人員在專業上被尊重度、被看見,是相當重要的。
台灣專科護理學會趙余玉眉常務監表示,護理人員能做什麼仍需要護理界自己證明,而非一直等待主管機關來替自己解決問題。建議每位護理部主任一定要對自己的人力及待遇等資料掌握清楚,並持續研析是哪些特性的同仁較容易離職,提出解方。陳再晉主任則回應,大家要致力思考護理照護模式怎樣改變,可以更具效率,如何提升領導力,及協助同仁達成其職涯發展規劃,讓他們樂於留在職場上一起共事,建議大家分享一些創新性的護理照護模式,或專業發展的策略措施。
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郭憲華理事指出,自己在臨床待了這麼久,除了照顧病人外,還需處理醫院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務,包括醫院評鑑等,這些非病人照顧的事務,量大且持續。有關護理人力不足,目前已依照醫療機構設置標準,但未將休假係數納入考量,不清楚衛福部內是否可以有相關規定。另,未來若要從國外引進護理人力,需先從人力配比、工作內容、輔助人力三大部分,同步進行改善,優化護理服務的架構。
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護理科主任說明,目前正在嘗試用不同方式來輔助護理人員,包括共聘制度與住院整合計畫。住院整合計畫之實行,已有照顧服務員進來病房,提供病人生活的照顧,然而,在都會區較困難的是,長照服務把很多照顧服務員都吸引去做居家服務了,目前積極找人,還是遇到不少困難,未來恐怕會越來越缺乏。另,近幾年也積極參與醫療展,並努力向院方爭取臨床護理人員的照護設備,來降低人力負荷。主任也強調育嬰假、留職停薪的保障,盡可能承諾護理人員在結束育嬰假、留職停薪後,可回到原本的單位。陳再晉主任也回應敏捷韌性的照護體系之重要性,以及時因應外部環境,有效調整。
萬芳醫院護理部楊素月副主任再次指出,各職類以正向表列界定業務範圍的方式,相對較為明確,護理領域也可以朝此方向改善;楊副主任也提到,醫院最多的營收來源是健保給付,若我們無法去爭取護理的明確專業領域,並納入收費之項目,要向醫院爭取請人,是相當困難的,而且恐會造成惡性循環。
本校護理學院周桂如院長呼應此議題指出,在整體的護理照護制度上,可從職權之分類來進行照護模式之調整,並例舉德國長照領域之轉型,共四大類清楚界定護理人員之專業(即:第一大類一般照護人員、第二大類照護助理、第三大類看護、第四大類專門從事失智照護),我國也應正視護理人員之組織及專業架構之調整,才可讓升遷管道得以擴充。另,周院長也點出護理人員45%皆在做庶務性之工作,該如何減少期比率,也有賴於整體護理系統之調整。台灣專科護理學會趙余玉眉常務監事再次強調,庶務性工作一直在增加護理人員之負荷,直指此為我國護理體系亟需調整之處。
中國醫藥大學徐逸民護理部主任表示,台灣的護理照護模式經過多年演變,已經定型了,護理界庶務性之工作相當多,也常配合醫院政策,參加很多競賽評鑑,導致工作負擔很重,也常使新進人員看到後,覺得不要去做護理長。此外,有些進階護理師自認高高在上,甚至有霸凌的情況,目前護理界已在正視此問題,因為友善職場才能夠讓護理人員久任。此外,雖然每年皆有醫療科技展,醫院的經營者是否願意讓這些新興科技進入醫院,也是相當大的阻礙。建議應從教育端開始布局,針對人力部分應瞭解衛福部的一些計畫之目的、優缺點,民眾對於護理之尊重度也應提升,才能夠對臨床照護品質有幫助。
聖馬爾定醫院林碧琪主任分享國家護理考照率今年僅約40%,恐有一群很希望能來臨床工作的人,因考不到證照,最後只能變成輔佐人力。另,臨床上資訊創新一直在進步,但此部分仍需要醫院院長肯花錢,但對於資訊輔助後是否真能節省人力部也有所保留。周院長則回應,我國護理考照率近幾年是逐年上升,今年因為COVID-19而有所下降,目前有考慮改以電腦考試,希望一年可以有考三次之機會。
台大護理學系吳佳儀教授指出,最近醫院有關護理的病人投書,提到護理人員不把他當人照顧,只是在照顧他的病。吳教授認為價值是最重要的,此投書更讓人懷疑,目前我國護理人員所剩的價值觀還剩多少?是否因此導致好的資深人員留不住,少子化後年輕人員之留任率可能更低,需及早思考可行之解決方式,並提升護理人員之被尊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