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名稱
「超高齡社會中的骨質疏鬆症預防與治療整合探討」研討會
「超高齡社會中的骨質疏鬆症預防與治療整合探討」研討會
【2024/10/29】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於2024年10月29日(二)舉辦「超高齡社會中的骨質疏鬆症預防與治療整合探討」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旨在從政策、醫療、藥物以及照護策略等多面向探討如何有效預防、診斷和治療骨質疏鬆症,並藉此提升大眾對骨質疏鬆症的防治意識,為國民的健康水平奠定堅實基礎。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李伯璋主任
李伯璋主任指出,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骨質疏鬆症病例迅速增加,髖骨骨折率更居亞洲之首。骨折對健康的影響深遠,並造成沉重的醫療負擔。他建議加強骨密度檢測和早期治療,擴大健保給付範圍,提高高風險族群的治療覆蓋率,以減少骨折率及醫療成本。李主任強調,政府應與醫界密切合作,推廣篩檢與衛教,實踐「早期篩檢、早期治療」的策略,以提升高齡者健康福祉。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陳崇桓理事長
陳崇桓理事長介紹《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共識及指引》,強調早期診斷和精準治療的重要性。台灣髖骨骨折率持續攀升,他建議65歲以上女性及70歲以上男性定期接受DXA檢測。此外,透過推廣線上一分鐘問卷及OSTAi、MOSTAi自我評量表,提高大眾對骨質疏鬆症風險的認識。他也提出骨折聯合照護模式(FLS),透過個案管理提升治療依從性並減少骨折再發風險。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 吳孟晃部主任
吳孟晃主任指出,骨質疏鬆症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因固定裝置穩定性差而面臨風險,尤其在脊椎手術及關節置換術中更為顯著。他建議術前和術後強化骨密度管理,以提高手術成功率並減少重複手術需求。他分享了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質疏鬆照護中心的策略,包括DXA檢測、FRAX風險評估及長期追蹤,並探討遠距監控與個人化復健計畫,以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臺北醫學大學長期照護碩士學位學程 廖峻德教授
廖峻德教授提出,骨質疏鬆與肌少症在高齡者間具有密切關聯,需特別關注「骨肌減少症候群」。他建議在臨床實務中結合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的篩檢及治療,並針對個人化營養與運動方案進行發展,以降低骨肌減少症候群帶來的健康風險,並提升高齡者的生活品質。
美時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市場准入 鄭凱文經理
鄭凱文經理從藥品市場與醫療產業的角度,探討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趨勢,並強調創新藥物在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上的關鍵作用。他指出,台灣在骨質疏鬆症新藥推廣上面臨挑戰,包括如何加速新藥引進以及加強醫護人員和患者的教育工作,以提升患者對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認識及治療配合度。
政策建議結論
建議健保加強對高風險族群的骨密度檢測支持,包括65歲以上女性和70歲以上男性,並推廣DXA檢測及OSTAi、MOSTAi等自我評估工具,促進早期診斷與介入。
呼籲健保持續檢視並優化骨質疏鬆症治療給付政策,使更多高風險患者能獲得藥物與非藥物治療,以降低骨折率並減輕醫療負擔。
推動骨折聯合照護模式,加強個案管理,提供個人化治療及追蹤,提升治療依從性並降低骨折再發風險。
在高齡者醫療照護中整合骨質疏鬆與肌少症的篩檢與管理,並發展個人化營養、運動及復健方案,以應對「骨肌減少症候群」。
政府應與醫界、學界和製藥產業協作,強化骨質疏鬆症的公眾衛教活動,提升社會大眾對疾病的認識,並鼓勵高風險族群積極參與篩檢及治療,以實現健康老化。
簡化審核程序,加速新型骨質疏鬆症藥物進入市場,並與醫療院所合作進行臨床試驗和數據收集,以促進治療新選擇的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