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銀天下《李伯璋專欄|住在好山好水,就醫卻要跋山涉水,遠距醫療為何受阻?》
在醫師公會要求下,衛福部於 2024 年 3 月 4 日公告停止適用「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也就是取消自 2010 年 7 月1 日實施「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醫療院所擬定掛號費時,不再有上限。
各地衛生局僅能要求醫療院所呈報收費情形,業者無需事先申請,獲核准後,始得調漲掛號費。對於衛福部此舉,臺灣醫院協會、臺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臺灣醫務管理學會一致贊同。
掛號費沒上限,溫水煮青蛙?
依照醫療法原先規定,醫療費用應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核定,掛號費則屬於行政管理費用,不須經衛生主管機關核定。
但早在衛生署時期,為避免醫療機構收費標準差距過大,2010 年公告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參考範圍,門診上限新臺幣 150 元,超過範圍須報地方衛生局備查。
如今醫療機構可自行調整掛號費金額,引發民怨,儘管醫事司澄清,全國統一的單一掛號費價格範圍已是行使將近 15 年制度,許多醫療機構抱怨不符合現況,再者,取消統一標準是基於城鄉差距考量,地方政府仍可自訂上限範圍,維持備查制,但不可有詢問細節等實質審查行為。
衛福部再三保證,在公平會持續監督下,不致出現醫療機構聯合調漲掛號費,外界仍擔心,即使沒有聯合調漲,但診所以「溫水煮青蛙」模式調升掛號費,幾年後是否出現五、六百元掛號費,造成民眾就醫負擔,至基層診所就醫費用還高於大型醫院,如此一來,分級醫療變成華麗泡影。
事實上,掛號費是直接進入醫療院所的淨收入,跟健保總額完全沒關。但是,我們要推動檢驗檢查部分負擔的時候,醫療院所就會覺得有壓力,他們就很關心病人會有財務的壓力,而不敢就醫、延誤病情。
部分負擔是增加人民負擔還是影響醫院收入?
真的嗎?
真相是病人繳交的部分負擔費用是回到健保總額,跟他們的收入沒有關係。醫療院所反對部分負擔的重點是,病人因此減少的話,就收不到更多掛號費,這才是我們需要務實面對的人性做溝通。
長久以來,部分醫界排斥居家醫療、遠距醫療,認為正規醫療就必須是醫師、病人在診間面對面、一問一答,原因即是如此。基層診所也反對全面推廣視訊診療,除了必須增添門診相關設施,也擔心搶不過擁有各種專科醫師的大型醫院。
但臺灣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一旦臥病在床,就醫之路艱辛困苦,居家醫療、視訊醫療有其必要性。尤其在新冠疫情時間,視訊醫療、居家醫療等新式醫療方式獲得肯定,,成效不錯,目前更應該邁進下一個階段,逐步擴及慢性疾病患者,以現在的技術幾乎沒有問題,例如,臺大醫院醫師也可透過視訊診療協助在海外的國人。
對病患而言,身體健康時,身處偏鄉離島,眼前盡是好山好水,一旦罹患疾病想就醫時,卻得跋山涉水,飽受交通不便之苦,尤其罹患急重症,往往得搭乘直升機後送至本島大型醫院,耗費成本及時間。
現階段要解決難題,首要是在離島醫院設置先進的手術儀器,並提供優渥的薪資福利,吸引執醫經驗豐富的資深醫師。例如,軍醫局蔡建松局長積極打造澎湖海軍醫院,添置設備,聘請心臟外科專科醫師,組成醫療團隊,該醫院可以執行心臟手術、心導管手術,患者無須搭乘專機至臺中榮總就醫。
但並非所有科別都可比照辦理,此時網路視訊就醫即可派上用場,視訊診療應照分級醫療,患者透過網路視訊就醫,至診所、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就醫,費用必須明顯差距,並配合藥師到府送藥,解決部分醫療問題。
現今居家醫療也有著相同困境,目前家醫科醫師在收治急重症患者時,常需轉診至大型醫院,請專科醫師協助治療動刀,但在推廣重症居家醫療時,許多家醫科醫師常因擔心醫療糾紛,而瞻前顧後。
如果重症居家醫療正式上路,確實可以讓眾多臥病在床的重病患者得以在家休養,獲得一定程度的醫療照護,藉此減少住院人數,但在執行時,必須修改相關醫療法規,才能讓醫師可以安心進行診療。
(作者李伯璋為臺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講座教授、前健保署署長/責任編輯:林倖妃)
(本文摘自李伯璋、李樹人著,《面對人性,務實健保改革:台灣人民應該認識的全民健保》,新學林出版)
原文出處:銀天下《李伯璋專欄|住在好山好水,就醫卻要跋山涉水,遠距醫療為何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