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自由共和國《李伯璋/由汪建民先生捐贈眼角膜 談台灣移植醫學》

李伯璋/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講座教授

發布日期: 2024-10-27

最近的新聞報導汪建民先生因肺癌往生,醫院考量到因汪建民先生是肺癌患者,醫學評估下擔心各器官可能有潛在癌症轉移,只有眼角膜能夠捐贈遺愛人間。媒體的報導都放在如何早期診斷肺癌,如何給予最好的治療,對於汪先生眼角膜捐贈的移植醫學都沒有什麼興趣,對一般社會大眾而言,器官捐贈與移植似乎離我們相當遠的一個距離。

為什麼要討論器官移植?

有戴眼鏡的人找不到眼鏡就很麻煩,看不清楚很多事情,像汪先生捐贈的眼角膜就幫忙一個失明的人重見光明,改變了命運,我們也看到新光醫院的移植團隊能協助汪先生來幫助失明的人。理論上,人都會死掉,主要的表現就是心跳停止或是不能呼吸,就是死亡診斷書記載的心肺衰竭。若是有機會能夠「換到」一個有正常功能的健康器官,那生命終點就再延續。很多心、肝、肺、腎的慢性病病人,不能只靠內科藥物治療就能痊癒,外科器官移植手術就是如此神奇的能給病人「重生」的機會,有如能令人長生不老的醫療技術。

台灣實際的現況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資料顯示,二○二三年,台灣卅四家可以執行腎臟移植的醫院,登記等待大愛腎移植的病人有八七六四人,得到腎移植的病人有一七八人;卅家可以執行肝臟移植的醫院,登記等待大愛肝移植的病人有九五七人,得到肝移植的病人有一○六人;十九家可以執行心臟移植的醫院,登記等待大愛心移植的病人有三四二人,得到心移植的病人有五十一人;十二家可以執行肺臟移植的醫院,登記等待大愛肺移植的病人有一○四人,得到肺移植的病人有廿人;卅五家可以執行眼角膜移植的醫院,登記等待大愛眼角膜移植的病人有一二五七人,得到眼角膜移植的病人有三四五人。

由以上的供需數據顯示很多需要心、肝、肺移植的病人都會等不到移植機會就往生,雖然腎臟衰竭的病人還可以靠洗腎而等待,事實上等待到大愛捐贈的移植機會也是很渺茫,對這些病人而言應該不是必然立刻要死亡,病人與家屬應該都是有苦難言,這是政府需要務實面對的問題!

器官捐贈移植是相當付出心力的醫療工作,而且往往在假日或夜晚執行手術,會影響到所謂的生活品質,我也非常清楚人才培養不易。我在健保署工作的時候,跟陳時中部長報告說明長期洗腎與換腎醫療效益及存活率的差異,站在民眾健康的照顧的前提下應鼓勵器官移植的發展,也獲得陳部長的支持,在器官移植手術的費用及協調師所負責的工作給予健保合理的支付。

二○二三年整年度就腎臟移植的卅四家醫院而言,五家醫院沒做任何病例,十四家醫院做一~五例,五家醫院做六~十例,七家醫院做十一~十九例,三家醫院做廿例以上;就肝臟移植的卅家醫院而言,六家醫院沒做任何病例,十七家醫院做一~五例,五家醫院做六~十例,一家醫院做十一~十九例,一家醫院做廿例以上;就心臟移植的十九家醫院而言,三家醫院沒做任何病例,十一家醫院做一~五例,三家醫院做六~十例,一家醫院做十一~十九例,一家醫院做廿例以上;就肺臟移植的十二家醫院而言,七家醫院沒做任何病例,三家醫院做一例,一家醫院做六~十例,一家醫院做十一~十九例。

推動器捐 需投入資源

在台灣、執行尖端器官移植的外科醫師與醫院都有一定條件的要求,由以上的手術資料顯示很多有能力執行器官捐贈移植手術的年輕世代醫師和醫院並沒有很積極的投入這領域,這是誰的責任呢?是政府的責任?還是給醫師的誘因不足的問題呢?

這些可以靠器官移植得到重生機會的病人真的也是很可憐,他們在台灣也不能用錢買器官。他們登記的醫院假如在成本考量下,不能很積極地去推動器官捐贈,弱勢病人的希望會在什麼地方?幫忙移植醫學發展是社會教育的大工程,不該只靠各醫院自己努力,需要大有為政府投入資源來推動器官捐贈的政策。

除了平常器官捐贈的概念推廣外,實務的建議將「腦死與器官捐贈」海報張貼於各醫院加護病房門口與家屬休息室,讓病人家屬有機會在那一瞬間再了解腦死與器官捐贈的意義與價值,可以讓「腦死大愛器官捐贈」的推動事半功倍。腎臟移植手術是器官捐贈移植的火車頭,著力推動腎臟移植手術來帶動整個器官捐贈的作業流程。

二○一四年、台灣推動「捨得」器捐觀念來挽救不認識的病人,這些大愛器官捐贈者的配偶及三親等內的血親者,日後若需要大愛器官移植時,將有優先的排序機會,也更貼近國人的想法。大愛器捐者留給子孫的不再只是金錢財產,而是無價的健康寶藏,也呼應「有捨有得」的觀念,至今有將近五十位大愛器捐者家屬獲得優先移植機會。對大眾有利的器官捐贈是一堂寓意深遠的人生課題,不僅創造另一個生命的延續,也讓愛無限延伸,互勉之!

原文出處:自由共和國《李伯璋/由汪建民先生捐贈眼角膜 談台灣移植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