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中心舉辦「高齡駕駛管理政策行不行?交通傷害防治與長者行動權平衡」,探討高齡駕駛的道路安全管理對策。

(由左到右分別為交通部公路局監理組張耀輝副組長、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張淑卿秘書長、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李伯璋主任、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吳芝穎主任以及臺北醫學大學傷害防治學研究所白志偉教授)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今(15)日召開「高齡駕駛管理政策行不行?交通傷害防治與長者行動權平衡」研討會,從高齡駕駛管理制度、事故傷害分析、藥物與疾病對駕駛風險的影響,以及高齡者交通自主權等面向,剖析高齡駕駛制度的現況與挑戰。期盼找出兼顧高齡者行動需求與整體交通安全的平衡對策,進而打造一個安全、友善且具選擇彈性的高齡交通支持環境。 臺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

【專欄文章】自由共和國《李伯璋專欄|臨床醫療跟公共衛生的結合 才是醫療改革最重要的關鍵》

李伯璋/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講座教授 日前,很榮幸有機會受邀在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畢業典禮上與同學們分享生命歷程。民國六十八年,我從台北醫學院畢業後,投入臨床工作,曾任成大醫院外科主任、衛福部台南醫院院長、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當年我投入健保署工作時,深知台灣醫界痛恨健保署就是「賤保」兩個字可形容!我很明白健保才是醫療改革的重中之重,擔任健保署長的信念就是怎樣讓整個醫療環境能夠有所改善,讓醫療體系同儕能有快樂的工作環境,才可以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給我們的民眾。臨床外科醫師是針對每個病人的疾病做手術治療,但是,對於疾病而言,預防重於治療,公共衛生在預防醫學中扮演極其核心的角色,預防醫學是以預防疾病、延緩病程、促進健康為目標的醫學領域,而公共衛生則是其制度性與社會性的實踐工具。 我的堂叔李應元,前環保署署長,他大學聯考成績可以選擇第二志願的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可是他選擇了台大公衛系就讀,當年他就覺得公共衛生對人類的貢獻遠勝於醫師。雖然臨床醫療有很多次專科,像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等等,然而公共衛生的格局更廣,如健康飲食運動宣導、禁菸政策、心理健康推廣;疫苗接種、環境衛生改善、空氣品質管控;交通安全法規與政策制定…。 目前醫療政策最夯的是賴清德總統的「健康台灣」,強調健康餘命延長,不健康餘命縮短。公衛學院羅偉成老師對風險因子監控,有做了很多系統性回顧跟統合的分析,提供很優秀的研究報告指出如何減少併發症與失能,透過慢性衛教的社區健康管理,這都比傳統到醫院診所拿藥吃更有效果。 陳怡樺院長的研究隊針對新冠肺炎時,台灣病人就醫情況顯示在疫情期間,民眾為避免感染,減少不必要看病時,大家擔心的癌症死亡率會不會被延宕就醫,結果顯示癌症死亡率並沒有增加的現象。整體就醫次數的減少,醫療體系所在乎的醫療點值反而增高很多,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現實世界的數據(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