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欄文章】《Taipei Times》Promote a tiered healthcare system
Sun, Nov 02, 2025 page8
Promote a tiered healthcare…

【專欄文章】《自由廣場》健保改革要面對人性—談部分負擔與使用者付費
2025/10/31
◎ 北醫大公衛學院講座教授 李…

【專欄文章】《自由廣場》從日本厚勞省改革談台灣健保永續
2025/10/27
◎ 北醫大公衛學院講座教授 李伯璋
日本《讀賣新聞》十月廿六日頭版以「高齡者醫療費…

【專欄文章】《Taipei Times》Securing sustainable healthcare
Thu, Oct 30, 2025 page8
By Lee Po-chang 李伯璋
On…

【媒體報導】《遠見》30歲的健保生病了!醫護出逃、救命反而最虧,「台灣驕傲」怎會算錯三筆帳?
2025-10-28
30歲的台灣健保,正陷入「中年危機」。面對財務吃緊、醫護流失、救命醫療淪為「虧本生意」等困境,問題核心不在「錢不夠」,而在「算錯帳」。
健保署前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的根本病灶在資源配置與制度失當,可歸納為支出錯位、給付錯價、責任失衡三大癥結。曾被譽為「台灣驕傲」的健保,逐步侵蝕其永續根基。
儘管健保明年總額將突破一兆元大關,整體醫療體系卻仍陷入困境,內、外科、婦產、急重症等科別人力出現明顯斷層,出走潮持續擴大,未見止血跡象。健保的壓力,正在醫療第一線急速蔓延,醫療現場究竟面臨哪些問題?
第一筆錯帳——支出錯位:門診高達七成、住院僅三成
李伯璋指出,健保總額每年超過8000億元,但支出結構嚴重失衡,高達七成用於門診,真正需要大量人力與技術投入的住院與急重症醫療,卻僅佔三成。
這樣的失衡與健保現行「論量計酬」制度密切相關。為了維持點數收入,醫療院所傾向增加看診量、開藥與檢查,因為「有做,就能申報」。於是,大量資源被耗費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能賺但不救命」的項目上,而真正救命的醫療行為反而成為「虧本生意」。
李伯璋引述國外文獻指出,合理的門診與住院比例應為45比55,顯示台灣健保資源分配已嚴重扭曲。他認為,須透過調整支付標準,扭轉門診佔七成、住院僅三成的現狀,讓資源回到急重症照護端,「血汗醫院」的問題才有可能改善。
第二筆錯帳——給付錯價:醫療行為價值被低估
李伯璋表示,健保制度長期低估醫療人員的勞動價值。當初訂定的專業給付點數偏低,未隨物價與人力成本上漲而調整,導致醫療人員在高工時、高壓力下仍難獲合理報酬。
「醫療人員大幅度流失,不是沒有道理的。」他指出,現行支付標準讓醫護人員的付出被低估,其中外科、重症科別與護理人員首當其衝,長期人力流失最終影響病危與急重症的照護品質。
他形容,這是「救命愈多愈吃虧」的結構。重症與高風險醫療的報酬遠低於實際付出,導致「救人卻最虧錢」成為常態。
李伯璋主張,關鍵在於調整支付結構,提高急重症、外科與住院照護的給付點數,讓醫護專業獲得合理回報。唯有讓資源回到真正救命的醫療現場,體系才能恢復健康循環。「否則再多的錢,一直都在亂塞,問題依然無法改變。」
第三筆錯帳——制度錯位:民眾與醫界責任落差
李伯璋回顧任內推動健保改革歷程時坦言,「使用者付費部分負擔」制度,因當時時勢所限,未能全面落實,成為他心中未竟的改革之業。他指出,政府長期將健保視為「德政」,讓民眾對醫療資源使用「變得沒有節制」。
他強調,須讓民眾建立「個人責任」,啟動部分負擔機制,讓病患真正「從口袋裡拿出錢來(out…

【媒體報導】《自由健康網》前健保署長投書解健保困境「自付額提高」入列
2025.10.17〔健康頻道/綜合報導〕
近期有關醫護過勞,以及健保制度的改革相關討論熱烈,各界皆提出自身經驗或國外制度,試圖找出改善方向。前健保署長、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講座教授李伯璋與多位共同作者,以「台灣醫療體系的系統性壓力與迫切改革需求」(Systemic…

【媒體採訪】《早安健康 × 樂活人物》從腎臟權威到腎癌病友!李伯璋抗癌後重生,做到2事護腎活出新人生︱李伯璋 腎臟移植權威
《早安健康 × 樂活人物》從腎臟權威到腎癌病友!李伯璋抗癌後重生,做到2事護腎活出新人生︱李伯璋…

【媒體採訪】《元氣網》一份陌生人的器官大禮 改寫腎鬥士的人生軌跡
李盈達(左)的手術由腎臟移植權威李伯璋(中)執刀。圖/李盈達提供
2025-09-21…

【媒體採訪】《聯合新聞網》外科神刀手/腎臟移植權威李伯璋 倡議器官捐贈理念 更重視患者術後照顧
在台灣器官移植醫學領域上,南北各有一個「李伯」,北部「大李伯」李伯皇,專攻肝臟移植,南部「小李伯」李伯璋則致力於腎臟移植,兄弟兩人共創外科醫史佳話。
擔任6年8個月健保署長,李伯璋在健保改革上貢獻良多,先前任職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期間,積極倡議器官捐贈理念,翻轉傳統「死要全屍」觀念,而他在腎臟移植手術、移植免疫學上的成就,同樣不容忽視。
「選擇科別,與個性有著密切關係。」李伯璋說,就讀北醫醫學系時,熱愛運動,除了擔任網球校隊,也打棒球、羽毛球,寒暑假則參加山地服務團,上山下海,正因性格好動,在挑選科別時,似乎理所當然地選了外科。
當實習醫師時,李伯璋開了人生第一台刀,在學長帶領下幫闌尾炎患者剖腹,手術出奇地順利,手術刀才劃破肚皮,腫脹的闌尾就直接跳出來,直挺豎在眼前,依照正常步驟,綁線縫線,不到20分鐘就完成手術,成就感十足,喜歡刀起刀落的救人感覺。
在署立桃園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師承當時院長李俊仁教授器官移植,手術時充當助手,術後需照顧患者,深刻感受到離開手術室後,外科醫師仍背負著重大責任,儘管手術成功,術後照顧更是一門大學問。
李伯璋(前排右二)執行腎臟移植手術。圖/李伯璋提供
親哥指導…

【媒體採訪】《樂活邦邦忙》器官捐贈的善與惡該由誰決定?國有器官的爭議 vs 遺愛人間的善心|改變一生的決定 關乎生死的抉擇!|來賓:前健保署長 李伯璋 教授
訪問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kGX8H1wht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