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採訪】《聯合新聞網》外科神刀手/腎臟移植權威李伯璋 倡議器官捐贈理念 更重視患者術後照顧

在台灣器官移植醫學領域上,南北各有一個「李伯」,北部「大李伯」李伯皇,專攻肝臟移植,南部「小李伯」李伯璋則致力於腎臟移植,兄弟兩人共創外科醫史佳話。   擔任6年8個月健保署長,李伯璋在健保改革上貢獻良多,先前任職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董事長期間,積極倡議器官捐贈理念,翻轉傳統「死要全屍」觀念,而他在腎臟移植手術、移植免疫學上的成就,同樣不容忽視。   「選擇科別,與個性有著密切關係。」李伯璋說,就讀北醫醫學系時,熱愛運動,除了擔任網球校隊,也打棒球、羽毛球,寒暑假則參加山地服務團,上山下海,正因性格好動,在挑選科別時,似乎理所當然地選了外科。   當實習醫師時,李伯璋開了人生第一台刀,在學長帶領下幫闌尾炎患者剖腹,手術出奇地順利,手術刀才劃破肚皮,腫脹的闌尾就直接跳出來,直挺豎在眼前,依照正常步驟,綁線縫線,不到20分鐘就完成手術,成就感十足,喜歡刀起刀落的救人感覺。   在署立桃園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師承當時院長李俊仁教授器官移植,手術時充當助手,術後需照顧患者,深刻感受到離開手術室後,外科醫師仍背負著重大責任,儘管手術成功,術後照顧更是一門大學問。   李伯璋(前排右二)執行腎臟移植手術。圖/李伯璋提供   親哥指導…

【專欄文章】自由共和國《李伯璋專欄|臨床醫療跟公共衛生的結合 才是醫療改革最重要的關鍵》

李伯璋/台北醫學大學公衛學院講座教授 日前,很榮幸有機會受邀在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畢業典禮上與同學們分享生命歷程。民國六十八年,我從台北醫學院畢業後,投入臨床工作,曾任成大醫院外科主任、衛福部台南醫院院長、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當年我投入健保署工作時,深知台灣醫界痛恨健保署就是「賤保」兩個字可形容!我很明白健保才是醫療改革的重中之重,擔任健保署長的信念就是怎樣讓整個醫療環境能夠有所改善,讓醫療體系同儕能有快樂的工作環境,才可以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給我們的民眾。臨床外科醫師是針對每個病人的疾病做手術治療,但是,對於疾病而言,預防重於治療,公共衛生在預防醫學中扮演極其核心的角色,預防醫學是以預防疾病、延緩病程、促進健康為目標的醫學領域,而公共衛生則是其制度性與社會性的實踐工具。 我的堂叔李應元,前環保署署長,他大學聯考成績可以選擇第二志願的台北醫學院醫學系。可是他選擇了台大公衛系就讀,當年他就覺得公共衛生對人類的貢獻遠勝於醫師。雖然臨床醫療有很多次專科,像外科、內科、婦產科、小兒科等等,然而公共衛生的格局更廣,如健康飲食運動宣導、禁菸政策、心理健康推廣;疫苗接種、環境衛生改善、空氣品質管控;交通安全法規與政策制定…。 目前醫療政策最夯的是賴清德總統的「健康台灣」,強調健康餘命延長,不健康餘命縮短。公衛學院羅偉成老師對風險因子監控,有做了很多系統性回顧跟統合的分析,提供很優秀的研究報告指出如何減少併發症與失能,透過慢性衛教的社區健康管理,這都比傳統到醫院診所拿藥吃更有效果。 陳怡樺院長的研究隊針對新冠肺炎時,台灣病人就醫情況顯示在疫情期間,民眾為避免感染,減少不必要看病時,大家擔心的癌症死亡率會不會被延宕就醫,結果顯示癌症死亡率並沒有增加的現象。整體就醫次數的減少,醫療體系所在乎的醫療點值反而增高很多,這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現實世界的數據(Real…

【媒體採訪】Heho大家說健康─心無罣礙才是真健康!權威醫師李伯璋:營造醫療人員快樂工作環境,才能提供優質醫療

日期:2025 年 6 月 4 日 作者:江宏倫 《Heho大家說健康》將透過與專家的問答,提供大眾不同於專業之外的人性化視角。以專家的人生故事、人生座右銘、對健康的看法等,讓觀眾感受到專業工作者的人性面,建立更深層的理解。 Q1:您怎麼看待「健康」這個概念?對您來說,什麼是真正的健康? 李伯璋教授:我想健康是每個人追求的目標。不管是在身體方面、心理方面,或是我們的心靈方面,都應該要達到一個很完美的情況,讓自己能夠「心無罣礙」,這才是真正的健康。 Q2:壓力大的時候,您通常會怎麼紓壓呢 李伯璋教授:我覺得壓力大的時候就是不要想那麼多,自己能夠把壓力排除掉。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找人聊聊天。不過有些壓力,其實最終還是要靠自己來解決。有時候和別人談,對方不一定能理解你的心境,也未必能幫你解決困擾。 Q3:您有什麼興趣嗜好嗎?平常都怎麼安排生活? 李伯璋教授:我以前學高爾夫球的時候,前輩說我很有潛力。曾經一度我是成大醫學中心裡面打得最好的,當時還想成為職業選手…

【好書推薦】我如何施行這手術_李伯璋主任主編

【好書推薦】我如何施行這手術_李伯璋主任主編 傳承:「我如何施行這手術…

【專欄文章】康健《李伯璋專欄|健康存摺有這隱藏版功能!醫師教你正確使用,了解自身健康》

不健康餘命與慢性病照顧品質之間有著絕對關係,如何加強及改良家醫制度,讓所有慢性疾病患者,獲得更好的藥物及醫療照護,是醫界及政府努力改革的目標。 然而,健康的照護不僅是醫療體系的責任,如今更強調「個人責任」(Personal…